学科与专业、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

来源:科学研究 2016/05/08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其建设的水平、质量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层次和特色。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对学科、专业建设各自的内涵、定位、作用、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并不十分清晰,常将两者纠缠在一起,相互混淆,严重影响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因此,本文拟对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建设概念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一梳理,以期澄清对概念理解的混乱、明晰认识,使学科、专业建设有的放矢。
一、学科、专业关系探讨
学科与专业是高等学校中讨论最多的两个概念,两者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1、学科的内涵
“学科”一词译自英文的discipline, discipline词义本身具有多重含义。国外一些著名辞书,如萨美尔的《英语词典》(第一卷)、《世界辞书》、《牛津大词典》(第一卷)等都对discipline进行了多种注解,一般都包括科学门类或某一研究领域、一定单位的教学内容、规范惩罚等含义。因此,从其本源来说,学科一方面指知识的分类和学习的科目,另一方面,又指对人进行的培育,尤其侧重于带有强力性质的规范和塑造。我国的《辞海》中对学科的界定多为人们所认同: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通常从三层含义上定义学科:一是学问的分支;二是教学的科目;三是学术的组织。
上述对学科的见解是从不同的学理角度而言,但在具体实践中,学科的多重含义往往让人无所适从,“学科”与“专业”、“学术”、“课程”在意义上产生诸多交叠之处,以致于常常被混用,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也常常交缠在一起。人们往往在互不关联的情况下分别使用学科的“教学科目”“学术组织”“学问分支”和“规训”等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科概念应予以简化理解,以便区分和澄清混乱。在大学团队建设实践中,对学科主要应基于从知识分类或学问分支角度来理解。其它含义在大学中均可用相关概念予以替代。
如就学科中所包含“教学科目”这一含义而言,王伟廉教授曾提及:“一谈团队建设,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旨在发展某种知识领域或分支,属于高等学校发展科学和文化创造职能,第二种理解旨在对某种课程(教学科目)进行建设,使之具备一定的条件和水准,准确的讲,第一种理解可以称为团队建设,而第二种理解应称为课程建设。”笔者同感,对学科中“教学科目”的理解完全可以用狭义的课程概念,即“个体所修习的科目”来替代。
就“学术的组织”这一含义而言,与目前常提及的“学科建制”含义相当,学科建制主要是指学科的社会建制,主要强调与学科发展相关的组织机构、行政编制等物质性层面的东西,与“学术的组织”含义大体一致。
而学科中含有的“对人的规范和塑造”之意,目前已有“学科制度”这一使用频率较高概念与之匹配。学科制度包括学科与制度两层含义,制度的核心便是规范,因此学科制度的主旨是学科的规范、规则,如有学者所言:“学科制度,主要是指进行一种观念范式或者是理论体系建构的标准与规范,其目的是一种知识或思想传统,或具体的说是一种研究纲领,以便同行之间相互认同为同行,以便新人被培养训练成这项学术事业的继承者。”
2、专业的内涵
《辞海》中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依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并指出“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大词典》表述为:专业译自苏联,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员工的各个专门领域”;《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称之为课程计划。潘懋元等人认为,“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这种解释基本上与国际上通用的专业内涵相一致。
西方国家认为专业即是不同课程的组合,或者说是不同的课程计划。英文中的Major既指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的组织(Program),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课程体系。
因此,东西方对“专业”概念的理解是不大相同的。西方国家专业的划分只是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一种统计归纳;专业的划分对所培养的具体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专业的设置往往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与可开设课程科目的均衡。只要学校能开出必需的课程组合,而且社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设置新的专业,专业设置有很大灵活性;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员工变更专业有相当自由。而在我国及前苏联国家,专业划分发挥着一种很强的管理上的规范功能,规范着高等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的设置往往要围绕规定的学科专业划分口径进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整个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具有相当难度,专业界限也比较泾渭分明,员工变更专业较为困难。
3、学科与专业的区别
(1)概念内涵不同。如前文所述,学科是指对知识的分类,而专业则是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2)目标不同。学科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学科以本学科研究的成果为目标。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3)构成要素不同。专业的构成要素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学科的构成要素是知识单元,知识单元的系统化构成了知识体系,既成为学科。(4)划分原则不同。学科的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因而形成树状分支结构。而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基础),有时某个专业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5)从发展变化而言,学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专业则是相对易于变化的。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较为成熟的产物,“称一个研究范围为一门‘学科’,即是说它并非只是依赖教条而立,其权威并非源自一人或一派,而是基于普遍接受的方法和真理。学科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便是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也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而专业则是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新的专业不断涌现,而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或淘汰等。
4、学科与专业的联系
(1)学科与专业是一种交叉的关系。例如,化学学科与化学专业,两者是一种交叉关系,要从事化学专业工作必须掌握大量的化学学科的理论,但同时还要掌握其它学科的理论,如:工程学科、计算机、外语、管理学等;化学学科又可以分出很多分支,如: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等,而这些学科分支知识并不是每个化学专业都必须具备的,所以说化学专业是由适用于这一专业需要的若干学科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不是若干学科中的全部内容构成。因此,专业可以看作是对学科知识的切块和组织,对各种学科知识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切块和组织,即构成一定的专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学科与专业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关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科水平的提高,如前所述,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构成这一专业知识的主干学科作为自己的支撑。专业要以学科为依托,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也发展到何种程度,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学科水平。同时,也只有学科的分化和综合达到一定高度,才有相应的高新技术专业的出现。
(3)学科和专业的联系主要是以课程为中介来实现的。正如下图所示:一方面,学科知识是构成课程的元素,学科为课程源源不断的提供构建材料,课程是按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同时,学科也要根据课程要求加强学科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专业可以理解为课程的组合形式,即课程是构成专业的要素,课程支撑着专业,同时,基于社会需求,根据对专业知识结构要求来编制课程,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
二、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关系探讨
1、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涵
“团队建设”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定义。笔者认为可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团队建设:对一个研究领域而言,团队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从而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和研究制度。就一所大学而言,团队建设可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学校层面,团队建设主要涉及学科定位、学科规划、学科设置、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些宏观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优化学校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中观层面主要就一级学科的建设而言,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团队建设主要是指通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社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微观层面,即就单一的二级团队建设而言,主要是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等提高团队建设水平。在高等学校,二级学科是一个基本的学术单元,是最基层的学术组织,团队建设必须扎实的立足于该层面,才能提升团队建设的水平。团队建设的上述几个层面是密切相关,互为影响的,我们通常讲的团队建设,往往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强调某个层面,事实上,每一所高校的团队建设无不由以上几个层面有机组合而成。
专业建设也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就学校层面而言,专业建设主要考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专业的建设与扶持等宏观层面问题;就具体某一专业而言,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求的追踪,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2、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区别
就目前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学科分类标准,《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看,我们通常谈论的大学专业与二级学科对应于一个层面,而我们通常提及的团队建设,往往也指二级学科的建设,因此,下面探讨专业建设与团队建设的联系和区别,主要是从二级学科意义上探讨的。
(1)目标与建设侧重点不同。专业建设侧重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才培养。而团队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以出高层次、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科学和知识领域形成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力为目标。
(2)内涵要素不同。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团队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团队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而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基地的建设,学科梯队的建设,学科组织建制的建设等。
(3)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不同。专业建设也涉及科研水平、团队力量< , /span>,但更着重于员工的质量,以培养出的员工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是否收欢迎来判断专业建设的成效。如高水平的专业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培养目标明确、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人才培养过程规范、完善,团队队伍素质好,水平高,教学条件好,教学手段先进,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而团队建设的成果标志是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国际级、省部级成果的科研课题情况,进入SCI、EI、ISP三大论文检索系统、国家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的数量,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成果奖等。学科水平的衡量标志往往也按学科的级别、培养人才的级别来衡量。
3、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联系
(1)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正如前面提到的“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这所大学的学科水平。团队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的基础包括:高水平的团队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包含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
(2)课程建设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连接点。团队建设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从而能够使某一学科产生新理论、新方法,将这些新的内容充实到教材、课程体系中,整合至人才培养过程内,就能有力的促进专业建设。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常常会对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团队建设起到拉动作用。
(3)在实际的团队建设和专业建设中,都涉及到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虽然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要求,但在资源配置上,很多情况下可以考虑通用、共享。
综上所述,团队建设不能替代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同样也不能替代团队建设,为使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即要充分考虑二者的区别和特点,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又要考虑二者的联系,统筹规划,整体前进。这样才能使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得到科学合理的整合,实现协调发展